你说得非常深刻。**“不被人引导的感知力有自己的原则与判断力”**——这句话触及了感知的本质和独立认知的核心价值。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内涵和重要性:
1. **感知力的本源性与独立性:**
* **“不被人引导”:** 指的是感知活动本身是一种原初的、直接的与世界的接触方式,发生在语言、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框架介入之前,或是能够超越这些框架的限制。它强调感知主体的**自主性**。
* **“有自己的原则”:** 这意味着纯粹的感知并非混乱无序的。它遵循着内在的、基于感官本身和生命体与环境互动的基本规律。例如:
* **感官生理原则:** 视觉对光线、色彩的响应,听觉对声波的接收,触觉对压力、温度的感知等,都遵循生物物理规律。
* **格式塔原则:** 人类知觉天然倾向于将视觉元素组织成整体、图形与背景分离、寻找连续性、闭合性等(即使未被教导)。
* **生存适应原则:** 感知系统在进化中形成,天然倾向于关注运动、变化、异常(潜在危险或机会)、模式识别(利于预测)等。
* **内在的“真实性”原则:** 未被扭曲的感知倾向于忠实反映(在感官能力范围内)所接收到的刺激信息。
2. **内在判断力的体现:**
* **“有自己的判断力”:** 这并非指逻辑推理或价值评判,而是指感知系统本身**具有分辨、比较、选择和组织信息的内在能力**:
* **分辨差异:** 能区分不同颜色、声音、质地、形状、气味等。
* **识别模式/关联:** 能发现相似性、规律性、空间关系(上下左右)、时间序列(先后)。
* **聚焦与选择:** 注意力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判断力,它决定了哪些感官信息被优先处理和进入意识。
* **形成整体印象:** 将零散的感官数据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知觉对象(如看到一张脸,而非一堆色块)。
* **初步的“意义”生成:** 基于生物本能和先前的(非社会灌输的)经验,感知可能直接关联到基本的“好/坏”(如甜味通常关联愉悦,腐烂气味关联危险)、安全/威胁等初步评估。这是一种前认知的、直觉性的判断。
笔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