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下文学>女生小说>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115章 圣人治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5章 圣人治边(1 / 2)

如同宋军在好水川全军覆没一样,当得知葛怀敏兵败身死且渭州被围的消息后,赵祯心痛如绞,他甚至都痛苦得没法进食。此时已经兼任枢密使并由此主管全国军政事务的宰相吕夷简在接到战报后也是震惊万分,他直接拍案而起,痛心疾首地叫嚷道:“一战不如一战,可骇也!”

为了弥补泾原路的兵将损失,宋朝紧急从河北抽调两万名禁军开赴陕西,而原州知州景泰则接替了与葛怀敏一同战死的曹英出任镇戎军知军。另外,鄜延路的狄青被调往泾原路出任原州知州,几天后他又被赵祯升任为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也就是葛怀敏生前的那个官职。对狄青来说,这是他人生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两年前他还只是保安军里的一个下级军官,可如今他凭借自己的显赫战功以及超强的人脉陡然爬升到了泾原路副总管的高位。

历史虽然没有假如,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去憧憬,倘若狄青能够早一点取代葛怀敏,那么定川寨之战还会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副模样吗?

战死的葛怀敏被追赠为节度使,他的儿子们也因为他这次为国捐躯而获得了升迁,其余战死的将领也都被朝廷追赠官职并厚恤其家。本着死者为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我在这里并不想过多地“声讨”葛大将军,但无论怎样他都得为定川寨的战败而负责,正是因为他的原因才导致了一万宋军以及十六名高级将领的集体阵亡,他虽万死但也难辞其咎。

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想要证明自己并没有错,但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军事上的低能儿,葛怀敏显然在这方面毫不自知。毫不客气地说,他是在用数万人的生死安危来为自己正名,也不知道那战死的一万宋军这辈子到底是欠了他什么要为他的作死而陪葬。事实也再次证明:庸人不但害人又害己,更会误国。

作为定川寨之战的另一个直接负责人,泾原路的总管大人王沿虽然保住了渭州但却仍然被踢出了陕西,他被贬到了虢州去当知州。宋朝是文人和文官的天堂世界,这句话在这里再次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和诠释,只要你级别够高,哪怕是犯下再大的过失和罪行却还是可以去一个不那么显眼的地方当市长。请问:如果宋朝发生毒奶粉事件或溃坝事件,当地的官员会被如何惩处?停职反省或是在家里待个一年半载,然后被朝廷悄悄地安排进某个不起眼的部门再度起用?非也!如果宋朝真有这事发生,那应该就是像王沿这样,大城市的市长就别想了,去铁岭当个市长或许还是可以的。

王沿走后,接替他的是宋朝未来的宰相文彦博,但文彦博在这个位置上只是个临时工,因为宋朝很快就对陕西四路的人事系统进行了重组:渭州知州文彦博调任秦凤路都部署兼知秦州,原泾州知州、范仲淹的好友滕宗谅被调任为环庆路都部署兼知庆州,本来在河北瀛州准备迎击辽国入侵的张亢被调任为泾原路都部署兼知渭州,而鄜延路仍然是庞籍主管。

那么,范仲淹和韩琦呢?他俩升官了,官职是:陕西四路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庞籍除了担任鄜延路主管外也被加授同样的官职。此是何意?这就是说,范仲淹、韩琦和庞籍这三人成为了统管陕西四路一切军政要务的最高军政长官。再说得具体一点,宋朝在陕西战区设置了一个总司令的职务,但这把椅子却是由三个人一起来坐。还有更让人迷惑不解的,那就是韩琦和范仲淹都将自己的帅府设置在了泾州,而庞籍则还是在延州开府。

看上去这应该是宋朝为了防止陕西前线的这个总司令权力过大而有意让三个人来相互制衡,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这个职务本来是独属于范仲淹的,而事情之所以显得如此荒谬则是因为范仲淹的主动申请。是他举荐了滕宗谅,也是他主动要求把韩琦和庞籍一同叫过来同坐一把椅子。至于原因,有人说这是因为范仲淹这个人谦虚和谨慎以及他懂得明哲保身,他不想让自己成为那只出头鸟,不想在将来因为自己的权力过重而被朝中的那些大臣和皇帝所猜忌怀疑。

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所谓的“两宋三百年第一人”真的要让人对其顶礼膜拜。我这里不是想夸他,在国难面前如果还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那么此人可真的是一个“圣人”,此修为和境界着实让人叹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笔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