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带里的未寄信件
候车室的光带像一条被骤然切断的银河,在钟华与阿玉的惊呼声中裂成万千细流。那些流淌的光丝不像水,倒像是凝固的记忆碎片,每一道都泛着温润的乳白光晕,而光流中漂浮的东西让阿玉下意识屏住了呼吸——是信件,无数封用不同材质、不同颜色封装的信,正以一种违反物理定律的姿态悬浮、旋转,仿佛被封存在琥珀里的时光标本。
“看那边!”钟华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指向一道偏向西北的光流。那光流呈琥珀色,像融化的蜂蜜,里面漂着一个蓝边航空信封,牛皮纸的质感在光线下泛着旧时光特有的暖黄。阿玉几乎是本能地伸出手,指尖触碰到光流的瞬间,一股熟悉的、混杂着樟脑和旧纸张的气味钻入鼻腔,那信封便轻轻落入她掌心,边缘的邮票齿孔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1985年……”阿玉念出邮戳上模糊的年份,手指摩挲到邮票图案时猛地一顿——那是张早已停用的航海主题邮票,船帆图案下的齿孔竟不是整齐的直线,而是错落有致的孔洞,当她将信封举到光下,那些孔洞透过的光斑竟排列成一组经纬度数字。“涠洲岛……”她低呼,心脏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那年他们在涠洲岛火山岩上捡到的贝壳,内侧的纹路似乎也是这样不规则的螺旋。
与此同时,钟华也在一道银蓝色的光流里“捞”到了东西。那是张泛黄的明信片,画面是早已拆除的老火车站,邮戳日期清晰地印着“2010年6月18日”。“这是我大学毕业那天。”他的指腹划过明信片背面,那里没有任何字迹,只有几道浅淡的压痕,像是曾经被反复折叠又展开。阿玉凑过去,闻到明信片边缘有股极淡的墨水味,和钟华毕业时用来写论文的钢笔墨水是同一款式,“你那天是不是想寄什么东西?”
钟华摇头,记忆在光流的映照下变得格外清晰:“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在老邮局买了这张明信片,想写给我爷爷,但最后没写完……”他的声音渐低,因为他发现明信片的右下角,有个用铅笔轻轻勾勒的小太阳图案,和他祖父账本上的签名习惯如出一辙。
光带中央的光流最为明亮,呈一种近乎透明的青蓝色,像纳木错湖面最深处的颜色。那里漂浮着一叠用蓝丝线装订的信筏,阿玉伸手去取时,指尖先触到了信纸边缘的刺绣——不是普通的花纹,而是用银线密密绣出的青海湖鸟岛轮廓,连岛上几处标志性的礁石形状都纤毫毕现,这是她在母亲的绣品里见过的、失传已久的“立体绣”技法。
“看信里……”钟华的手指轻轻翻开最上面一页。信纸是泛黄的宣纸条,上面用狼毫写着半行未完成的句子:“当第一缕光掠过鸟岛的经幡时,我忽然想起……”墨迹在光线下泛着细微的金粉,而更让他们瞳孔骤缩的是笔迹——那运笔的提按、转折处的压力点,竟和他们旅行时共同记录游记的笔迹分毫不差。阿玉想起在青海湖的清晨,她握着钟华的手,在笔记本上写下日出时的景象,笔尖划过纸面的触感仿佛还残留在指腹。
笔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