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湾港的码头刚卸下新明区运来的官印坯子,“北美铜铁监”的牌匾就挂上了治所东院。首任监官陈大人拎着两口箱子——装着《大明矿冶律》和《铜铁成色鉴别图》,见了林远和吴兑便说:“立规矩得先防乱,采矿、分利、防务,都得让人明明白白,才不会出岔子。”
谈及防务,林远想起半月前的电报。那时“北门锁钥”堡垒刚遭遇西班牙小队偷袭,虽靠铜铃陷阱吓退了敌人,但赵武在报信里提了句:“若能有可控的炸药引信,防备能更精准。”这事林远记在心里,给新明区发了封电报,问能否送些“能定时候炸”的法子来。
如今陈大人带来的箱子里,除了律法文书,还有个铁皮匣,里面装着王守仁的回信和几枚黄铜引信。信里写:“北美多山林,引信需防潮湿、易控制。此物用黄铜为壳,内装‘慢燃药’,旋转刻度可定一至三刻钟引爆,试过三次,受潮不失效。但切记:防人莫伤己,需设专人看管,标清警示。”
这引信的使用,成了铜铁监成立后的第一件“议事案”。林远、吴兑、陈大人和部落首领们在“契约房”讨论了整整半日:
- 赵武主张埋在铁轨旁,“这是咱的命脉,绝不能丢”;
- 黑松林首领却摇头,“铁轨旁常有孩子玩耍,炸了咋办?”
- 陈大人翻开《大明矿冶律》,指着“防务不得伤民”一条说:“可设‘警戒区’,引信只埋在区里,区外立三重标记——红桦木牌(部落识)、石灰线(汉人识)、铜铃绳(一碰就响)。”
最终定了个“三重防”的法子:在“北门锁钥”堡垒后侧的山道上(这里少有人走)划警戒区,引信埋在三尺深的土坑内,坑上盖石板;区外插红桦木牌,牌旁种“血草”(叶片发红,部落人视为“危险信号”);再派印第安营士兵每日巡逻,记录草叶状态(被踩倒即示警),比单纯依赖引信更稳妥。
“咱用这引信,是为了睡个安稳觉,不是给自己添堵。”吴兑笑着说,让人把引信的使用法子画成图,贴在各部落聚居区,“让老人孩子都知道,见了红桦牌,绕着走。”
笔下文学